1)第782章 姚远的账本_春风199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姚远真想用可视探头看看地下是什么情况,然而二十年后唾手可得的技术,此时竟还没出现。

  他把希望寄托在可视化水下探测技术项目组身上,希望他们的小型化技术能够早日成功。

  没有过多的犹豫,姚远选择了直接测井。

  钻井队轻车熟路地忙碌起来。

  不多时,第一次测井报告就出现在了姚远手上。

  古培强脱下都是泥污的手套夹在肋下,指着测井报告说,“日产7吨都是乐观的,怪不得苏联人把它给废了。”

  这点日产量根本抵不了开采成本,开采一吨要亏半吨的钱,除了废弃没有别的办法。

  “姚总,多测几次吧?”古培强请示道。

  测井是要钱的,测一次是一次成本,古培强是受王进喜精神影响的新一代石油工人,他的奉行的宗旨是能不花钱就一分钱不花,如果靠人的付出能做到的话。

  他这么“吝啬”的人主动要求多做几次测井,听起来天方夜谭,实则有他的道理。他是知道什么是小钱什么是大钱的,更知道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道理。比如洗澡,这边晚上气温零下,他鼓励大家洗温水澡而不是热水澡,大家都知道他是为了省下点发电用的柴油。

  要是以往,姚远想都不想就答应了,多测几次井能花多少钱,不过这一次,他却笑着摇头,道,“六七十年代的苏联都想把地球给钻个通透了,他们不是没有更深的钻井技术,而是认为没有必要,换言之,他们不认为更深的地方有石油。”

  二十年后在很多国家图书馆都能查到这些相关资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现在却是鲜为人知的。

  姚远说,“直接上聚合物驱油吧。”

  “是!”古培强下意识一个立正,戴上手套带着兄弟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这个年代的石油工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从军经历的,本身建国以来石油系统就有大量的就地转业的军人,这又是非常强调集体精神的行业,因此秉承了部队的工作作风。

  本来就有油井,打孔都免了,直接用聚合物往孔里打,省下了很多程序。姚远这么决定是有原因的,按照苏联人粗放的性格,那么大一个国家,哪里找不到石油,何必花那么多人力物力开发二次采油技术?

  他们根本不屑于对油井进行二次开发。

  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石油开采石油是在现在的阿塞拜疆,是在巴库地区!

  那是一千多年前!

  可以说巴库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油田,在中东地区发现油田之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哪怕中东地区陆续开发出油田,巴库油田的地位也没有明显降低。

  巴库地区在苏联时期的地位可以通过苏联红海军的航母命名就能看得出来,其中有一艘叫做巴库号。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大约是

  请收藏:https://m.kam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