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87章 富在深山有远亲_春风199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真的,我记得白条上写明的是重量,这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姚远想了想,苦笑道,“我爷爷也有白条,数量还不少。”

  姚虎既意外又惊喜,说,“去年收购价是192块一吨,自己雇车拉去糖厂的话是215块,运费5块一吨。把肥料什么的钱剔除掉,一年到头赚不到多少钱的。以前的价格更低了,不过总比没有好。”

  拿白条的农民是出于对政府的信任,这份信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薄,继而转变成不信任,继而是痛恨。

  甘蔗的收购价一直是南港地区农民心中永远的痛,从90年代初到2022年,甘蔗的收购价从每吨200左右涨到400左右,整整三十年,每一吨仅涨了400块钱。

  2015年之前的甘蔗亩产一般在4吨-6吨,极少也有出现7-8吨这个量级的,甘蔗的生长期从年初到年尾将近十个月,也就是说,农民种甘蔗一年下来,每亩产出的收入是800-1200元。

  剥去成本,到农民手里的钱,连维持温饱都困难。

  到了2015年之后,亩产量提升到了七八吨,一些高产品种超过十吨,价格也在四百块左右,亩产收入4000元左右,才勉强让甘蔗这种重要的经济农作物没有消失。

  总而言之一句话,90年代的蔗农很苦。

  奇怪的是,糖价市场却很好,作为原材料的甘蔗的价值与最终形成的食用糖价值是完全不匹配的。

  其他人要研究分析,姚远不需要,因为他知道,这是因为国外食用糖的冲击,而国内的食用糖技术和成分远比不上国外的。

  对他来说,手里掌握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想毕,姚远问,“阿虎,比如说,我是说打个比方,如果甘蔗收购价能达到四百块钱每吨,靠大面积种植甘蔗的话,可以带动全村的乡亲发家致富吗?我记得咱们村的人均地是两亩多。”

  姚虎想都没想,道,“肯定能发家致富啊,你想啊,一亩地能收四五吨甘蔗,一年下来差不多两千块钱了。咱们村的地都能种甘蔗,一般每户都有十来亩地,最少的都有七八亩,好家伙,一年下来收入就是一个万元户了。”

  “不是这么算账的,成本问题考虑了没有,人力成本呢,还有时间成本,而且,种地看天吃饭,咱们这边台风多,来一次台风的话,收成肯定受影响吧,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姚远笑着解释道。

  姚虎深以为然,尴尬地笑了笑,“我倒是没想到台风这个问题,对,这个很要命,要是年中来一场台风,那个时候甘蔗刚刚抽起来,一亩也收不上来一吨甘蔗。”

  在他眼里,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不是成本,只有需要拿出钱来付出的才叫做成本。

  农民劳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

  请收藏:https://m.kam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